发布时间:2023-02-06浏览次数:983
“合肥高新一号”卫星搭乘中国民营火箭首次海上成功发射;国盾量子推出全球首款小型化可移动的量子卫星地面站……安徽省合肥市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重大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汇聚了“超高真空”等尖端技术。2019年8月,科研人员基于“人造太阳”上的高精度太赫兹激光偏振干涉仪监测技术,在合肥市庐阳区成立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主动式太赫兹人体成像安检仪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去年8月12日,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创造了场强45.22万高斯的世界纪录,依托该装置衍生的成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青松团队针对淋巴瘤、乳腺癌、胰腺癌等疾病的新药研发取得进展。
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技术积累,合肥市产投、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市高新区三方共同成立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并引进成熟、先进的质子治疗系统作为验证,成功研制出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永华表示,目前,该治疗系统已完成出厂前验证,即将在合作医院投入使用,有望打破国外在此领域的垄断,大幅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依托同步辐射光源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近年来联合企业组建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致力于研发制约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发展的高分子膜,其中动力锂电池隔膜成果可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
“合肥正全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推重点项目4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930亿元。”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推进处副处长李辰说。
除大科学装置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统筹布局人工智能、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和30个前沿交叉平台,设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基金,已转化成果300余项,孵化企业200余家。
“202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中科大校长共同商议,提出建设‘科大硅谷’的构想。”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科学中心处处长方秀说。去年6月,《“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科大硅谷”扬帆起航。
根据方案,“科大硅谷”先期规划建设“一核两园一镇”。其中,核心区位于合肥高新区,布局一批高品质创新创业平台;蜀山、高新“两园”,主要侧重中科大师生创业和成果转化;“讯飞小镇”,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共融的科创小镇。
“通过建立运营体系、组建政策基金工具等,‘科大硅谷’建设全面展开。”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场景创新推进处处长张杰说。
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对于职务发明在“科大硅谷”内转化的情况,按照贡献大小由省市给予一次性奖励。在科技创业方面,“科大硅谷”对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提供最高500万元启动资金和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在汇聚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对“高精尖缺”人才按照年收入财力贡献15%以上部分给予等额奖励。在投融资方面,允许管理团队以10%为上限跟投。
目前,“科大硅谷”在深圳、美国硅谷等地组建了7家创新中心;整合、新建高品质创新创业载体340万平方米,10余家商业银行在“科大硅谷”设立专营机构,各金融机构支持载体建设贷款投放超50亿元;常态化举办科创股权实战营等创新创业活动,惠及200多家企业,参训超6000人次。
今年9月底,合肥园博会举办期间,骆岗中央公园全色光显光趣园展馆的激光影秀在激光、投影、光束、烟火和气柱等设备的巧妙融合下,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精彩的建筑光影秀表演。
打造全色光显光趣园是合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应用场景、推动其走向市场的举措之一。
去年5月,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旨在为创新型产品和技术快速进入市场提供应用场景。今年,合肥又组建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公司,推进场景应用创新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企业超1200家,促成意向合作106项。
通过连续举办场景创新峰会、独角兽企业合肥行、合肥场景大赛等活动,合肥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为全域道路自动驾驶、低空飞行运营、新型储能等新经济、新模式开辟新场景、新赛道。“今年以来,合肥已帮助160余家创新企业梳理挖掘相关可开放场景,吸引80余家外地独角兽等企业到来。”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战新处四级主任科员朱显宇说。
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汪华余介绍,合肥市共面向社会发布了196条场景能力,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认定及推广实施方案,今年认定首批“三新”产品50个;共面向社会发布175条场景机会。截至今年9月,共有74个场景形成对接,引进了500余家科创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编辑:陈海峰】
中新网万荣11月30日电 题:中老合作生动缩影:纸币上的水泥厂将“变身”国家级旅游区
作者 陈静 潘国华
从位于中老边境的老挝磨丁高铁站出发,乘中老铁路向南约2小时,就能抵达老挝旅游胜地万荣。在南松河畔的连绵群山里,一座庞大、沉静的水泥厂掩映其中。几公里外,游客乘坐的热气球、滑翔伞平稳飘浮在半空,远远眺望着青山绿水中这座见证中老友谊的历史性建筑。
图为老挝万荣水泥厂。老挝文旅集团 供图
中国与老挝比邻而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作为传统农业国家,老挝工业基础薄弱,两国交往初期,中国援助老挝建设了公路、桥梁、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1992年,由中国援建的老挝首家水泥厂——万荣水泥厂开工建设,1994年建成投产后,改变了老挝水泥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因其意义重大,水泥厂全貌被印在老挝当时最大面值的5000基普纸币上,成为记载在纸币上的“中国建造”。
近30年来,万荣水泥一厂、二厂(上市后为老挝水泥公众公司)相继建设,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为老挝培养了首批水泥行业人才,其生产的“金牛”牌水泥被广泛使用在老挝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
其间,中老合作也全面升级,确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中国已成为老挝最大投资来源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合作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老铁路通车,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图为万荣水泥厂航拍图。老挝文旅集团 供图
老挝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老挝文旅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康本·赛老翁介绍,随着老挝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泥厂越来越多,产能过剩,万荣水泥厂出现亏损。2020年,老挝水泥公众公司被列为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项目。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后,各国游客不断涌入,老挝旅游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交通、基建、餐饮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吸引更多人到老挝投资兴业。
在此背景下,将高耗能重资产的水泥厂转型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文旅产业正当其时。2023年10月30日,老挝水泥公众公司正式更名为老挝文旅集团,云南千涵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4.56%,计划在万荣打造老挝首个国家级旅游经济产业示范区——老中文化产业园,成为中老铁路老挝一侧唯一的文旅综合项目。
站在水泥厂内,轰鸣的机器已不再作响,虫鸣鸟叫清脆悦耳。依托180公顷可规划旅游商业用地,万荣水泥厂将被改造为老挝工业遗址博物馆,周边区域将建设酒店、美食街等配套设施。同时,打造澜沧古城、大型舞台表演剧目,建设集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此外,依托万荣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建设老挝国家植物园,开办涵盖导游、酒店管理、短视频摄制等专业的老挝文化旅游学院,为当地发展培养人才。
图为老中文化产业园规划图。老挝文旅集团 供图
老中文化产业园建设体现的文旅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中老两国深入合作的题中之义。202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24-2028年)》在北京签署,明确指出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围绕中老铁路开发优质旅游线路和产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老挝投资,把他们的发展理念、模式、经验带到这里,我们也在合作中共享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康本·赛老翁用流利的普通话说,目前汉语已成为老挝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老百姓普遍认为,学会汉语将有更多发展机遇,在老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谋求更好未来。
按照计划,老中文化产业园预计5年建成,一期规划现已完成,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前期施工,预计2024年底开放部分旅游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被印在纸币上的水泥厂将焕然一新,成为见证两国友谊与合作的新地标。”康本·赛老翁说。(完)